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市鼓楼区虎踞北路15号)2016年4月8日至5月8日
“抵抗与坚持”是对“随心而行”的补充和延续。
作品大体按照创作的时间由远至近地摆放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三楼的展厅之中,最先闯入观者视线的是肖恩·斯库利于1970年绘制的作品《天幕》。五颜六色的条纹于画面之上有序地相交为层层叠加的网格。橙色与钴蓝、钴蓝与群青、深绿与墨黑,深浅条纹之间的巧妙叠加创造出纵深之感,易于引导观者视线查探网格之下朦胧的景致。作品《对角之光》(1972年)同样如此,平面之中彩条编织而成的复杂图案或是艺术家对所在城市景观的一种回应、或是对光线形体的一种再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于画中表露无遗。然而在1979年创作的《垂直·水平线红黑》之中,画面的构成以及使用的色彩等都趋于简化,红黑二色在规范的笔触之下形成规范的图案,消解了绘画表现上的动态张力。配以直白的标题,作品让人有所注意的只有朴素的设计、黏稠的颜料质感以及色彩传递的冷与热。绘画媒介的物理性特质得到突显,艺术家对条纹的反复复制也削弱了自身的存在感,这里只有物理世界而不引人深入多想。与前两件色彩绚烂的作品相比,《垂直·水平线红黑》拒绝向观者提供任何视觉上的愉悦,而其形状的过于简单也无什么内涵可以装载。
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肖恩·斯库利在美国逗留的时间逐渐增长,其创作逐渐呈现出极简主义的特征。正如弗兰克·斯特拉的名言“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极简主义避免了任何隐喻、象征以及情感内容的表达——抽象表现主义所做的那些——取而代之强调绘画的物质性。它与波普艺术具有相似之处——共同聚焦于当时美国的现代生活——但是前者去除了物质的标签、符号,以整洁堆叠的形式反抗消费主义的冷酷。充满垂直或水平条纹的、不同规格的长方形构建出体积庞大的作品《后与前》(1981年)。突破画框的界限,高低起伏的边缘以及冷酷严峻的线条,将人们带回美国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所致的都市景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景。肖恩剥去现代生活元素的附加值而还原其作为物的冰冷躯体。庞大的体积以及不规则的边缘催生出一种剧场感,触发观者自我形成一种有意义的体验。在《崩坏》(1985年)中,肖恩于绘画之中融入了雕塑成分,或者说他延续了极简主义对传统绘画与雕塑之间二分法的挑战。作品与空间、灯光发生关系,并改变了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位置关系。然而从八十年代开始,画中的条纹变得越来越宽,涂抹的笔触逐渐远离之前的规范并具有一种流淌的动感,肖恩·斯库利开始远离极简主义及其理论,并在创作之中探索肢体与精神的融合。感知的身体回归创作,绘画的内涵逐渐丰富。肖恩·斯库利重新定义了个人的创作,绘画的本质不再是物的存在,他重拾了艺术家的主体性以及绘画的表现性。于抽象绘画的探索中,如题所示,肖恩继续与过往的创作经验抗争,并坚持个人对艺术产生的新感悟。
作为肖恩·斯库利在中国巡展的第二部,“抵抗与坚持”将巡展至广东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为时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