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战事

本文已收录入燃点第三期杂志中(2016年春季刊)

“缅北战事”

杨画廊(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东侧20库),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25日

798艺术区创意广场上,一座临时建筑在杨画廊前拔地而起,几乎将整个画廊遮了起来。它看上去像是那种搭建于施工现场旁,存放设备的,或由于活动场地有限而临时用作入口,存放个人物品的场所。乍看不过是个毫不起眼的场所,但走近细瞧,却发现场所外的黑白剪影是如此的令人心神不宁:白云皑皑,鲜花盛放,树木葱郁,零星点缀着帐篷的野地俨然变成了战场,藏匿于矮树丛的士兵若隐若现,漫无目的徘徊的小孩孕妇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斩首。在北京严格管控的艺术环境之下,任何与暴力、性等有关的图像会受到审查,这就令眼前这一切显得极不寻常。

“缅北战事”, 展览场景, 杨画廊, 2015 / “About the War in Northern Myanmar”, exhibition view, Gallery Yang, 2015.

进入建筑,你仿佛走进了当代战争博物馆,现实生活中的人工制品以及酷似民间艺术品和纪实摄影的物品,被一并收入眼底。第一个房间正中设有平台,上面放置着各式各样的防护服、炊具和狩猎工具,这些物品显然来自遥远的他方。放眼望去,正前方墙上满是窝棚和其它各式简易房的图片,与展览本身所在的场所形成一种诡异的叠加。右手墙上则是从照片中剪下的人物肖像,从右上角开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儿童的照片,随着目光右转,人物渐渐长大,变成少年,进而开始找工作,为人父母,然后变成挥舞着武器的士兵。照片奇怪的分类令人觉得这些仿佛是被置于研究下的非人类物种,其生活的某个特定瞬间被定格,然后像蝴蝶标本一样钉在了墙上。左边墙上的物品最多,甚至有些让人无法分辨。子弹击中水泥墙留下的弹孔照片,大小略有不同,被错落不齐粘在墙上,形成灰突突的背景。38幅有点儿稚拙的硬纸板插画,同样也错落不齐地挂在背景之上。费力读完弹孔照片布景上勉强可辨的文字之后,你就会受到由同一面墙上色彩明亮的小插画所传达的视觉杀伤力的攻击。每一幅插画即是难民营生活的视觉日记。这些插画配以简短文字,再现了位于缅甸东北“金三角”,果敢地区的难民营生活。

2015年11月8日,昂山素季领导下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缅甸大选,这被广泛认为是民主对抗统治缅甸几十年的军政府的胜利。缅甸作为一个以缅甸人为主,其它民族分据边境的国家,自脱离英属印度统治独立以来,边境地区就没能摆脱长期叛乱和内战的阴影。不论是干涉掸邦的泰国,还是1949年国民党残军逃入中缅边境的事实,更令情况雪上加霜。在这个边境的权力真空的地区中,军阀崛起,依靠种植鸦片获取资金来源,从而扩充地盘。1989年,毒枭彭家声宣布,位于中国、泰国和缅甸之间的果敢地区(居民以中国汉族为主)自治。自此之后,这个“金三角”就成了世界上产量仅次于阿富汗的毒品生产地。

张玥和包晓伟,《睡到半夜,一名同盟军的小士兵跑进帐篷把我们推醒,说他们的连长被炮弹炸断了腿,让我们出一百五十元钱,包晓伟掏出钱给了他们,我惊叹难民营里消息传递之快。心想接下来的生活会充满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卡通插画,2015(图片由艺术家和杨画廊提供) / Zhang Yue and Bao Xiaowei, “At the midnight, still sleeping, we were awaken by a young soldier of the Alliance Army. He said their captain had his leg broken by a cannon shot, and demanded us to contribute 150 yuan. Bao Xiaowei gave him the money. I wondered how fast information was transmitted in the camp, and thought that our ensuing lives would be full of unsafe elements”, cartoon, 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Yang)

艺术家张玥和包晓伟之所以决定深入“金三角”是因为某天晚上,在与策展人朋友崔灿灿把酒言欢,激辩时,共同回忆起苏维埃文学及其植入的教育意义:人的一生应当献身于服务人民——正如这三人的小学课本中所说,应该“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崔灿灿饶有兴趣地提到,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觉得这些话已经是老古董了。即便如此,这些话依然会让他们怀念起那个充满浪漫与革命情怀的世界,即便他们对此再也不认同,却也无法完全释怀。结果就出现了今天这个充满感情矛盾,仅以朴实无华的《缅北战事》命名的展览。

这个起初打算展示文献物品的展览,结果成了经过认真权衡的、复杂精妙的艺术或策展项目,挑战了中国公开谈论和展示艺术品的尺度。这也导致展览中采用了多重的视觉修辞。显而易见,墙上的卡通式绘画作品根本不是民间艺术品,而是为了通过审查,掩盖其纪实摄影本质的障眼法,它们如实反映了难民营的日常生活——适应(或至少试图适应)新父母的孤儿,为了生存令妻子出卖肉体的丈夫,面对每日恐惧时的混乱等等,现象范围之广,及其复杂性皆令人瞠目结舌。从难民营运过来的“真实”物品,彷如人生变迁影像化的人物肖像,再加上愈来愈触目惊心的弹孔,让进入第一个房间的人在亲眼目睹战争的真面目时,仿佛被其吞噬。展览真实动情的诉说直达观者心里。任何艺术野心在这些展览物品前似乎都不复存在了。如果那把不远千里被带回来的短斧令观者对其传达的内容(例如,其背后血淋淋的故事)有了直观感受,短斧算不算艺术品重要吗?色彩鲜明的卡通插画被如此巧妙地描画,从而被当作民间艺术品通过了审查,这重要吗?即便展览呈现的真实背后隐约可见艺术的身影,可其恰如其分排列的展品,令人提心吊胆的准确性,都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很难再有更好的替代方式。无论展览背后隐含了何种正式的、艺术的或策展的主张,其引发的惴惴不安确实已深入观者骨髓。不安究竟来自何方?是展览所呈现的内容——缅北战事,还是对在北京艺术中心举办这种受到高度管控的展览的后果的担心,这并不重要。深入战区充满危险,举办如此展览同样也有(不同的)危险。巧妙,富有艺术性地隐身于展览背后或许可稍微降低后者的危险,但无论如何,结果证明,其在概念和制造语境的各项决定都是正确的。

张玥,《日记》,展览的一部分,2015(图片由艺术家和杨画廊提供)/
Zhang Yue, “Diary”, part of the installation, 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Yang)

稍等:别忘了,这间缅北战事临时博物馆还有第二个房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当属几乎占据整个房间的巨幅Excel表格,这是难民营的难民领取大米的登记册。原来,艺术家竟两度深入果敢,第一次从果敢返回北京后,他们想方设法用出售作品的钱购买了20吨大米,然后重返果敢,将大米分发给难民营中的6364名居民,这些米足以维持难民一个月的生活。省省力气吧,别虚情假意在此探讨西方关系美学了,艺术家实实在在的行动根本不需要晦涩难懂的讨论,分发大米能否为艺术家带来任何可见的好处呢?也许吧,但他们并没试图沽名钓誉。房间内甚至见不到一张艺术家将大米递到嗷嗷待哺的可爱宝宝或风烛残年老人手中的照片,所见只是朴素的事实:艺术家深入危险之地,身边没有整队保安的随身保护,以实际行动维持难民的生存。房间内还展出了反映难民营生活的视频,这是张玥亲身拍摄的生活体验和试图去适应那里。此外,还有一些记录难民营生活的纸张和票据——以证明果敢之行并非虚构,而是活生生的事实。第二个房间内展出的物品游离于《缅北战事》的主题之外,但依然与“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目标契合。

展览并未从宏观角度剖析果敢地区背后的利益纷争,为我们指出造成目前恶果的症结所在,只淋漓尽致地讲述了难民营难民的生活。当然,观者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艺术与生活这个重要(老)问题。两个现存和具有象征性的世界是如何汇聚于一处的?在此碰撞之中,哪一方收益更多?艺术真是为了“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这个高尚目标?或者换个说法:艺术能改变社会吗?如果将此次展览的方方面面全部至于考量之下,那么那一点更重要?为某群体提供一个月的口粮,还是冒险扩展北京展现艺术的尺度?答案是:都不重要。两者几乎独立存在。即无需以为人民提供口粮的方式来创作好的艺术,也无需必须用艺术去填饱人民的肚皮。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去做,其结果或者被称之为善举,或者被冠之为优秀艺术。以此展览来说,艺术家张玥和包晓伟获得了双赢,《缅北战事》堪称2015年北京最令人难忘的展览。

“缅北战事”, 展览场景, 杨画廊, 2015 / “About the War in Northern Myanmar”, exhibition view, Gallery Yang, 2015.
“缅北战事”, 展览场景, 杨画廊, 2015 / “About the War in Northern Myanmar”, exhibition view, Gallery Yang, 2015.
张玥和包晓伟,《夜里无论几点都会听到摩托车的声音,后来看见才知道有人从中国地越境来难民营买毒品》,卡通插画,2015 (图片由艺术家和杨画廊提供)/ Zhang Yue and Bao Xiaowei, “However late at night, we could hear the sound of motorcycle. We learned from our own eyes that it was someone coming from China to buy drugs”, cartoon, 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Yang)
“缅北战事”, 展览场景, 杨画廊, 2015 / “About the War in Northern Myanmar”, exhibition view, Gallery Yang, 2015.
张玥和包晓伟,《几天之后,我们在难民的帮助下搭建起了自己的帐篷》,卡通插画,2015(图片由艺术家和杨画廊提供)/ Zhang Yue and Bao Xiaowei, “Several days later, we put up our tent with the help of some refugees”, cartoon, 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Yang)
“缅北战事”, 展览场景, 杨画廊, 2015 / “About the War in Northern Myanmar”, exhibition view, Gallery Yang, 201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