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墨凛个展

谢墨凛个展

北京公社画廊 (798艺术区,酒仙桥路4号,朝阳区,北京)2012年9月1日至10月13日

谢墨凛的这些机械绘画最初和他在五金店买的两把锯子有关系。而几年之后,这些作品挂在了画廊的墙上——给他的这个系列提供灵感的正是金属般精致的颜料。这些作品是谢墨凛采用机器创作出来的:首先,他先将一套设计程序按照X、Y和Z坐标轴输入电脑(“XYZ”也是去年谢墨凛第一次个展的名字),然后用齿臂贴着湿颜料的表面滑动,挤压并犁出一个图案平面来。这个图案可以继续扩大,也可以在上面重叠添加波浪或各种几何纹理。

“绘画”(painting)这个词的关键的后缀(ing)将“颜料”(paint)这个名词变成了一个动词,或者说将某种物质变成了一件物体。谢墨凛谈到,有人说绘画早就死了。诚然,作为动词的那个“绘画”也许是这样,但正如他的画作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作为一种物质的颜料却并未死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格林伯格会怎么说。这种语言游戏似乎有点多余,但谢墨凛的这些作品并不是“绘画”行为,而仅仅是颜料。也就是说他更多地是对颜料的提升、实现,和制作,而非(传统艺术表达的)“创造”。这些绘画体现更多的是颜料这种物质的一致性和特性,甚至关乎到了这种物质的存在问题。此外,这些作品的制作十分精细,墙上每件作品的背后也许会有十几幅的牺牲为代价,就好像产品质检一样,只有合格的才能下线流通。

北京公社的这次展览很具吸引力,而且值得回味。在那些最出色的大件单色作品中,感知(凝视或观看)消融在了层层的线条和光感的营造中。例如,那件名为《渐No.3》(2012)的作品,艺术家巧妙地在观看的满足和困惑之间制造了一种张力。仿佛融合了两种感觉,一种是明确看到平行线的直观感受,而另一种则是光感幻觉引起的观看强迫。不过,另外的两件小型作品却并没有这种感染力,颜色的混合与相对沉稳的质感还不够微妙。

我们一方面可以强调这些绘画作品的抽象、机械性与精致的特征,另一方面,这些作品最终也传递出一种人文光环。但这与谢墨凛就他的一些新作所谈到的社会政治主题无关。例如,他说《自信的黄》(2012)展现了一种积极的色调(在中国,黄色不同寻常,是皇帝穿着的颜色),与外国人历来给中国人贴的“黄”皮肤标签形成对照。但此类绘画实则切断了这种弦外之音,它们想要关注的太多,没能将颜料这种物质和画面,这个作品的重心结合起来。而人文价值在于此类作品的创作完成,和对形式的赋予;在于对每种表现的判断,也在于展现之前艺术家对创作过程的把握。他的创作仿佛是在自己全然掌控之下的一次朝着预定目的地的旅行,在某种程度上,旅行的过程比当前展出的作品更加有力。这也让我们对他的下一次展览产生了期待:在图案、色彩和形状的变化之后,此种风格的作品会如何继续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