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影像展:运作成功,火爆空前

九月刚至,上海的艺博会就呈井喷之势(仅本月就有四个)。首先入场的是针对亚太地区的“上海艺术影像展”,共有来自国内外的40余家画廊加入其中。这次展会的组织者宣传有方,运营有效,也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因此广受赞誉。展览的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壮观的苏式建筑环境及其内部绿色的天顶装饰也为展会的氛围增色不少。

展会董事总经理Scott Gray说:“我们对整个亚洲地区进行了一番考察,但中国显然是大势所趋。在香港或新加坡,事情也许容易一些,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这里。”

上海艺术影像展并非菜鸟级别,不仅与蒙哥马利公司和世界摄影组织(WPO)联手,还与大陆的现代传媒集团展开合作,现代传媒拥有《周末画刊》《新视线》和《艺术界》等众多刊物。而蒙哥马利也参与了世界各地的多个重要艺博会,包括伦敦Art13(Art14或Art15,随届数增长)、伊斯坦布尔国际艺术博览会、新德里的印度艺术展,还有被艺术巴塞尔收归之前的香港艺术展(此外,在该集团支持下的另一个香港展会,“Art Central”据说将于明年举办),也就是说,此次影像展乃国际水准。

贵宾专场当晚,人头攒动。一半是国际画廊,一半为亚洲画廊(其中大部分为中国画廊)的展位空间给所有人都提供了一饱眼福的机会。经典总是不会缺席,洛杉矶的Peter Fetterman画廊带来了布勒松摄影展,其展位空间里贴满了那些经典新闻摄影照片(例如Steve McCurry的《阿富汗少女》)。时尚摄影是另一个重头戏(Fahey Klein画廊的展位),此外还有不少名人摄影,例如David Bowie(柏林的Camera Work画廊)。对此,一位艺术杂志编辑表现出了不屑一顾:“这些画廊真把自己当成搞艺术的了”。

Camera Work booth
柏林Camera Work展位

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很多国际画廊似乎是为了试水,带来的作品颇受欢迎。而中国本土画廊则对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了更多自信,既不走时尚路线,也不刻意追求新闻摄影。千高原艺术空间呈现了来自成都的摄影作品:黎朗的摄影令人目眩神迷,上面打满了日期字样(类似河原温、Roman Opalka的作品)。艾可画廊(上海)展现的是唐狄鑫的行为艺术照片(他曾跳下上海地铁站台,卧在铁轨当间试图拍摄地铁列车底部——也重新演绎了克莱因的行为作品《坠入虚空》)。香格纳画廊带来了杨福东等大牌的作品,同样出现在展会上的还有三影堂和北京艺门等著名画廊。当然,这一切都是精心安排的,伦敦的Atlas画廊和Flowers画廊的展现都堪称完美。另一家伦敦的画廊Tristan Hoare也注意到了Alejandro Guijarro的《动力》(Momentum)系列(拍摄了诸多量子力学研究机构的黑板)所引起的兴趣。

不过,光是这个展会能够举办这一点就很了不起,要知道在中国做事总是困难重重(比如另一个艺博会)。总监Alexander Montague-Sparey表示,在中国举办博览会的挑战在于“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除了请贵宾,这次博览会对教育项目也有一定投入,举办了很多场讲座和讨论会,以期培养收藏家群体。Scott Gray谈道:“有人说‘把JPEG格式的图片发给我,我自己打印就好。’但影像不是这么弄的。”

正式开幕之后,展会遇到了麻烦,门票管控不严,导致了人山人海的场面。到处都是人,不得不硬挤才能往前走,结果到了前面,也全站满了人——真后悔预展的时候没多看几眼。香格纳画廊的艺术家施勇在微信上说:“什么叫人流!Photo Shanghai 火爆的敢比世博会了。”还有些画廊老板抱怨,人太多,藏家都没好好看。(和世博会一样,外国人总引起围观,一个抱着孩子的男老外顿时成了大群人的照相机“咔咔咔”的对象。)

Montague-Sparey得意道:“这么多观众说明我们很成功”,他的下半句是“明年票价得涨!”

On site
艺博会场景
On site
艺博会场景

其实,组织者都希望人气旺盛,但又不至于拥挤不堪。不过,中国人本来就多,这也是事实,挤点儿是必然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这次展会来了这么多人,而很多博物馆却冷冷清清,显然,博物馆也应该多采取采取“走出去”的路线了。

比如,民生现代美术馆目前正在举办的影像展(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策划)是一个近期的回顾展(表面与此次博览会无关),也很有意思,甚至比这个博览会更有分量。展览本身也不在话下,不过我就是诧异:那些人为什么不来这儿?

另一件囧事儿是这样:黎宁春策划的公共放映项目“N分钟影像艺术节”今年落户上海艺术影像展,播放了众多青年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例如程然、关小、廖文峰、黄汉明、马良、余力为、徐喆等。但黎宁春和一些艺术家对超大的索尼logo感到不满,放映厅里的屏幕上也到处都是索尼的标识,这样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索尼赞助的一样。黎宁春感到不平衡:“其实索尼连点技术支持都没给提供!”

很多画廊通过博览会销售了作品,或者“建立了人脉”。上海Vanguard画廊的艺术家李力卖掉了几件作品,还认识了很多新藏家。上海m97画廊一直专注摄影作品,总监Steven Harris看到观众对他的画廊如此感兴趣,觉得非常欣慰:两位M97画廊的艺术家赢了艺博会的摄影大奖——王宁德获得了“特别贡献”奖,而单飞鸣则获得了“新生代艺术家”奖。也许,那些国际画廊看准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所以不免在场也有些失望),他们也发现,针对这里的市场,教育和耐心仍然必不可少。Tristan Hoare的画廊卖掉了几件作品,但他也表示,这对画廊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他明白了“在这里应该怎么做事情”。但也有的画廊感到并不满意,例如Peter Fettermann画廊的Douglas Marshall说:“卖的还可以,但我们的期望更大”。

总之,作为艺博会的新成员,这次影像展无疑是成功的。总监Alexander Montague-Sparey说,未来的计划是优化,画廊的数量控制在60家之内,以保证高品质的展览。诚然,很多作品出现在这里的意义是为了教育和培养新的收藏力量。

Tang Dixin, “Backpack”, 2012 (Aike-Dell’Arco)
唐狄鑫,《背包》,2012 (上海艾可画廊)
Alejandro Guijarro, Momentum series (Tristan Hoare)
Alejandro Guijarro的《动力》(Momentum)系列
Works by Li Lang (A Thousand Plateaus, Chengdu)
黎朗作品(成都千高原空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