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盒子之外: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过滤”: 展览项目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 2013年10月25日-11月10日

近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环金)为庆祝五周年举办了题为“滤镜”的一系列展览及项目,由李力与鸟本健太担任主要策划,上海的一众重要画廊都参与其中,包括艾可画廊、艺术+上海画廊、Art Labor画廊、周围艺术画廊、比极影像、东画廊、科恩画廊、M97画廊、OV画廊、艺术门画廊、沪申画廊、香格纳画廊和Vanguard画廊。艺术作品散布在环金裙楼商场的一至三层,不仅来自画廊,还有一些来自从属于这一系列活动的特别项目,分别由许宇、马修、翁志娟等独立策展人与艺术家策划。

香格纳画廊展出的是没顶公司的《神-马克思》,这大概也是没顶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且和此时此地十分契合,因为没顶的这一系列创作围绕模糊、矛盾与主体的无尽循环展开,而环金本身的空间设置也恰恰突显出了上述特质(不是每件作品都能碰撞出这种正面效果)。《神-马克思》既超然又普通,其图腾般的形式被泡沫底座所削弱,这件乌黑的大型纪念碑笼于极简主义的灵光之下,难与其宗教图腾的“另一半”相融,那“另一半”显然怀有比单纯的物理存在更崇高的抱负。任何将其植根于物质世界的企图都将与这些宏大的典故相违背;同理,任何将其视作纯粹精神灵物的企图也将即刻为其无可抗拒的“存在感”与质感所剥离。上述解读似乎放之四海皆准;然而,正因这件作品被安排在环金一楼的大厅展出,方能将个中蕴含的物理空间与超然理念展露无遗;通常,没顶也正是仰赖此类解读与重新解读的游戏来彰显其作品的力量(更不消说其创作的娱乐价值)。

没顶公司, 《神-马克思》
翁志娟策展的项目:”艺术的越界”

不过,大多数策展人都选择刻意回避环金的商业设置,如翁志娟策划的“艺术的越界”,看起来还是有特定场地制作的成分,李消非、卢佳炜、泼先生、曲艺、吴鼎、夏弢、岳路平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参与了这一项目。 该展区尽管不起眼,但墙上的介绍文字仍清晰点名艺术作品从画廊空间向当代公共空间的延伸——在此,自然指向商场空间。项目的英文标题“Free Art Zone”暗示了从上海自贸区(Free Trade Zone)得来的灵感,将商业符号的明确引用卷入对话——的确,有些作品几乎可以乱真广告。相邻的灯箱等引人注目的媒体中,既展示着某些“艺术”摄影,也播出着各类商业广告。如果艺术注定要越来越多地在白盒子空间之外展出(与之相关的讨论无数,但实践者仍在少数),那么看到有艺术家实际去新的展览空间作尝试也着实有趣——尽管我仍止不住认为这个“艺术自贸区”太过寡味平淡了,倒不是因其展示内容(这个概念颇具潜力),而是因为它被安排在商场中较边缘的位置。要是给这些作品安排一个更能突显其内容与延展性的空间,那么翁志娟及其艺术家的项目效果说不定会更出色。

Michael Wolf, 《东京压缩》系列

光Michael Wolf杰出的《东京压缩》系列就足以让我去环金走一遭——这一将镜头对准东京地铁乘客的肖像组照在网上广为流传,但仍绝对值得一睹实物风采。所有一切都会沦为无情镜头下的受害者,即便是最有耐心的人,同样不会例外。这些照片迫使你重新唤起相中人的不适,不仅如此,它们还在见证不适的那一刻,透过摄影镜头尽然传递出那份不安,甚而渲染出内心。那些在地铁车厢起雾的窗户后面半遮半掩的人;那些似乎竭力想要将自己彻底隔绝的人;还有那些在镜头后面执着凝视的人。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促使我们与蛰伏在现代生活的虚伪仪式背后的理智(及其潜在的物理风险)当面对峙。不知M97是否在布展时刻意将Wolf的照片挂得比平视线高得多,还是单纯由于场地的限制;但是这些精彩绝伦的私密照片被摆在不舒服的观看高度上,造成观者与作品之间生硬的观看距离,着实是种遗憾。

科恩画廊展出的两组截然不同却相当有趣的作品吸引了我的注意。李文光打着底格、半草半画的作品让我立马联想到建筑草图,与此同时,呼应着某种静物画的传统(作品《盆栽5》堪称最佳例证,而他选择低保真的“朴素”宣纸作为材料也为创作锦上添花)。他将数学的严谨理性同“山水画”的流畅写意相结合(由墨、水笔和丙烯描绘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另类的、多维度的、突破性的平面),营造出生动的图景,抽象形式与几何逻辑之间极富张力的对话贯穿始终。

李文光,《盆栽5》

同样来自科恩画廊的Mark Strand创作了一系列手工绘制的纸面拼贴,果断而亲切。这些作品充满了表现力,但又保持着自制力;不论是颜料的使用还是维度的选择上,Strand均有意把握分寸。每寸拼贴都极其精致,想必出自Strand本人至臻细节的琢磨。虽说作品乍看抽象,然而我们仍会情不自禁地发挥联想,尤其会将眼前画面同风景相联系。显然,Strand对色彩的平衡慧眼独具,绝不会流露出一丝一毫刻意的痕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Strand的手下功夫,每一笔、每一画都是大拙藏巧,每一张画的层次都足够丰富,以显现其触手可及的质感。实为静而不喧、令人回味之佳作。

不过,“滤镜”终究免不了面临一些来自场地本身的困难,尽管相当部分的参展作品都与空间相得益彰。对展览模式的探索实验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对有些作品来说,还是白盒子更为合适;而有些作品,则需要延展至白盒子之外的世界。对关联性的忽视等同于无视事实,即便环金算不上是理想的展示空间,但“滤镜”无疑拓宽了相对讨论的语境阈限。

南孝俊的互动作品,《万人彩虹》
Nam Hyojun’s interactive piece, “10 000 Faces over the Rainbow”
南孝俊的互动作品,《万人彩虹》
双飞小组的行为作品
毕蓉蓉的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