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艺术空间(上海市漕溪路251号望族城5座101 室) 3月14日—5月30日
要论展示香港艺术人才的画廊,那么奥沙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国内最佳之一。然而,她也因莫名其妙的消失而闻名——在亚洲范围内,相对频繁地开开关关。自2007年以来,奥沙先后在北京、上海、新加坡和香港(包括香港观塘、港岛与苏荷)开设画廊。奥沙曾在上海设立两处,在多伦路的画廊成立于2007年,其后于2010年迁至法租界,但没开多久,在2011年就关张了。如今,时隔三年,奥沙重又回到上海,在徐汇区开设了新空间。奥沙的不稳定据说与陈浩扬离任返港不无关系,其后也找不到合适的继任者,这或许是奥沙索性将上海分部关门大吉的原因。
3月14日,奥沙在漕溪路重新开张,令人惊讶的是,其选址位于一座仿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居民区内,但小区内也设有商铺,毗邻尘土飞扬的高架。然而,画廊空间却令人耳目一新,非常明丽开敞——完全保持了白盒子的标准。
从地铁站可以步行至画廊,确实方便。选址于此,画廊主林茵是考虑到离其纺织企业的办公楼较近的缘故,此外,该艺术空间主要致力于为泛亚州艺术家、及常驻大陆之外的研究人员专设的驻地项目。
香港艺术家区凯琳是首位参与此驻地项目的艺术家,并由此带来其驻地展“区凯琳:爸爸出海去。上海后记。”区氏作为首位艺术家不失为合宜之选,因其项目同其个人与上海的过往记忆相关联——诸如以日记、绘画与实物形式创作的作品《2001年5月4日爸妈从上海买给我一件衬衣》。
区氏与家人的关系是此次展览的支点,因而展览非常个人化——全然作为一整组通过综合媒介所构建的缅怀其父亲的宗祠。区氏曾经同父亲之间朦胧的疏远感,让父亲的离世更意味着一重无法挽回的错失的亲密——这从区氏在父亲生前使用过的床板上所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瞥见,那皆是关乎父亲的日常琐事。
展览围绕着海的比喻展开——父亲曾在海关工作,临终前,他却总以为自己在海上——而展览的空间布置会让我们联想到海葬。展览中还多处引用儿歌《我的Bonnie(苏格兰方言中“漂亮”之意)在海的那一边》,部分印在棕色的纸上再用黑色记号笔划去,部分用蜡笔写在蓝色铅笔涂色的纸片上,还有床垫上用珠针拼写出“Bring Back”(带回来)的字样,以及环绕展厅的各面展墙上延展开的蓝绿色涂漆,象征着水平面。
总体而言,整个展览是一幅十分完整的图景,颇为感人(尤其是作品《那儿有些珍珠》,珠针、全新双人及单人棉印花寝具套装、毛绒、用过的床垫,2012-2013)。然而单件作品却稍嫌哑然失色——多只从其背景故事中引申联想并发挥感染力。无疑,整组作品旨在表达一种微妙的情绪,但其形式表现或可进一步发展。作品从某种程度看来有未完成的感觉。不过,对一位强调个人观感、颇为执着的艺术家而言,展览所呈现的创作非常简明有力。这同样秉承了画廊本身一贯的风格与使命,也是如今上海艺术界所缺少的一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