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娅·斯图瑟克于柏林开设临时收藏馆

上周,德国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尤利娅·斯图瑟克(Julia Stoschek)于柏林的临时展览馆开幕,使其杜塞尔多夫的博物馆扩展到了另一个场地。策划这一卫星馆的意图是去展示她近期的所获之物。这些收藏品着重强调了于两千开始崭露头角的艺术家所探讨的数字主题。当中包含二十位艺术家,既有蕾切尔·露丝(Rachel Rose),也有郑曦然(Ian Cheng)和铁木尔·斯琴(Timur Si-Qin)。这可以说是私人收藏第一次尝试这样全面的展示,而且为增强其中的叙述性,斯托舍克更从别处借来了几件作品,其中一件是卡蜜儿‧安侯(Camille Henrot)的。

位于柏林中心区域(Mitte)的展览馆延续了收藏家对以时间为基础的录像艺术的关注,展览的题目“世界旦夕之间(World on a Wire)”,是依据德国电影制片人法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经典影片命名的。在这部电影中,一部电脑模拟了人造的世界和与之相伴的居民,“身份单位”以及他们的天真无邪,关系到他们的数字身份以及与现实世界的交互。

Architekturfassade_Facade

同样,展览把涉及数字世界的艺术的当前魅力看作是它的出发点,融合了斯托舍克最近收藏的以及从一代艺术家那借展的作品。其中的关键之作是郑曦然的《Emissary in the Squat of the Gods》(2015)。它是一个以人工智能算法所创造的有关原始社会的真实模拟,能够让主要的人物相互作用。当模拟迭代的时候交互会变得更为复杂,这反映了“世界旦夕之间”的身份单位。虚拟世界的主题在曹斐的作品《人民币城(RMB City)》(2007)得到延续。这一录像是以备受欢迎的,允许玩家假设一个数字身份的《第二人生》网络平台为基础。关于互联网时代中的主体性,同样得到了艺术家卡蜜儿‧安侯、罗瑞塔·法仁霍兹(Loretta Fahrenholz)和吴曾(Wu Tsang)的探索。他们聚焦于数字交互是如何构成身份的问题之上。虽然这几位艺术家在圈中名声显赫,但是我们仍旧少有机会于这样的展览规模之中看到他们一同亮相。

无论是得到展示的艺术家还是展览的主题,都与现在的柏林双年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同收藏馆的总监Monika Kerkmann于新闻稿中评论的那样,艺术家能够在私人收藏的环境之中被如此观看。

展览馆的前身是莱比锡街上的捷克文化中心,楼高两层,共2500平方米。空间由柏林建筑师Johanna Meyer-Grohbrügge修葺一新。虽然这一临时的收藏馆将对外开放至2016年12月,但是,如斯托舍克在新闻稿中所说的那样,她希望在柏林有个永久的空间,而这将使该城市的居民接触到更多的收藏品。

Ian Cheng,
Ian Cheng, “Emissary Forks at Perfection”, video still, 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illar Corrias, London.
Jon Rafman, “Betamale Trilogy (glass cabin)”,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uture Gallery, Berlin.
Josh Kline, “Forever 48″, video still, 201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47 Canal, New York.
Hannah Black, “Bodybuilding”, video still, 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iet Gallery, Miami.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