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五届评论奖”获奖结果于10月27日揭晓,由现任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学术及公共项目策展人于渺获得。她的写作提案《从大街到白盒子,再离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流通介入实践》关注九十年代初期至今,中国艺术家如何对各种商品流通、媒体流通以及艺术流通的系统进行挪用和介入的实践。她将获得10000欧元的资助,以完成此次提案。
本次评审会议共审议了26份提案,参与评选的评委会成员分别是《艺术论坛》(Artforum International Magazine)发行人查尔斯·加利亚诺(Charles Guarino),《艺术观察》(Art Review)与《艺术观察亚洲版》(Art Review Asia)主编马克·瑞伯特(Mark Rappolt),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展人、批评家皮力,《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总编郑胜天,以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办人、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是乌利·希克在1997年创办的,通过设立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杰出贡献奖,鼓励并支持艺术创作中表现优异的艺术家。评论奖诞生于2007年。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缺乏足够的独立艺术评论的事实,它的出现旨在创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促成艺术创造者与艺术写作者之间建立起客观、真正的对话,肯定独立批评的这项工作的价值。
于渺提案概述:
从大街到白盒子,再离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流通实践
于渺的提案将以“流通”为框架, 考察中国艺术家如何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挪用并介入媒体,商业和艺术体系。 通过梳理艺术家个案,作者将考察不同艺术家的策略性以及战术性的流通行为,并试图呈现有关此类实践的转向。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 尚处于“野生”状态的年轻艺术家在创作中挪用广告、报纸、超市等流通媒介或空间, 将其当作某种“现成品”来处理。他们把作品置于公共领域之中, 从中发现前卫的潜能, 在此过程中完全重塑了对观众而言本应熟悉的各种空间。如此一来, 艺术家往往身兼设计师、编辑、企业家和劳工等多重角色。随着以画廊为中心的展示系统快速发展, 他们作品中包含的活力获得了一种新的迫切性。围绕艺术在艺术体系里的展示和流通而产生的价值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对话。这些艺术家始终尝试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游走, 并协调于艺术与商业之间不断变动的关系。 该现象在过去几年间的发展和变化, 及其面对国际受众时中国艺术家的自我调整, 将继续启发有关“流通”实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