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天线

天线空间开幕展

天线空间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 2013年9月27—11月10日

天线空间(Antenna Space)于上个月举办了首次开幕展,正式开门待客。这个M50的新成员在其开幕展中邀请了十六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每一位都为此活动进行了专门创作。画廊还将举行韩冰个展,展览将持续到十一月十日,推出艺术家的具象油画作品。

天线空间的总监王子强调,在欣赏此次开幕展作品时,其重点在于作品相互之间的对话关联,绝不要让无谓的作品描述喧宾夺主。 因此本次展览并没有特意设置策展主题,而是用一条线索将作品相串联,看似松散实则内聚。其结果是各作品之间真切而有机地相接相续,同时展现出对破坏、触感、可塑性和物质性和其他一些主题的共同兴趣。

一些作品在脑海中呼之欲出——耿旖旎的具象性绘画《恐慌》,乍看上去就像是一场荒谬的大杂烩,兴致勃勃地立志于颠覆观众的惯常视野。为做到这点,艺术家没有进行物质性实验,而是将超现实主义的描述和颇为传统的风格并列起来。耿旖旎在画作《马桶》中重施惯技,用经典油画的方式描绘日常物件,虽然有过分渲染的危险,但作品实际看起来遐趂一体,十分和谐。

Geng Yini, “Toilet”, oil on canvas, 120 x 90 cm, 2013
耿旖旎,《马桶》,布面油画,120 x 90 cm,2013
Dong Dawei, “Dust to Dust”, drawing on wall, variable size, 2013
董大为,《尘归尘》,墙面色粉,尺寸可变,2013

虽然表现方式各异,但展览中的其他作品也具有类似的颠覆性。其中一例便是董大伟的单色绘画《尘归尘》。尽管这幅作品的尺寸和用色会立刻吸引眼球,但其矛盾性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艺术家将绘画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留在作品下方,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也暗示了作品的暂时性。走近细观,大片的黄色上分布着细小的线条与裂纹,再次强调了作品的局限和破裂。

黄宇兴的《河流/诗歌及气泡》和《尘归尘》相似,不仅拒绝平白直叙,而且不甘采用单一的媒介进行创作——画布带来的抽象性被摆在中间的玻璃板搅浑扰乱。与之相邻的是高磊的雕塑作品《Z-772》,虽然有些咄咄逼人,但唯有此作才能和黄的作品相得益彰。《Z-772》将一个容易辨认的针管和一只盛气凌人又颇为诡谲的金属盆相结合,着实将“医疗-产业联合体”这个概念调戏了一番。

但展览中有些作品却与之前提到的作品背道而驰,力求材料上的和谐统一,将完整性和可触性发展到看似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本身便具有破坏性。无论是李明《40小时》中柔软质感的脱臼手指,还是尉洪磊《生活》中在画廊入口处向我们致意的超大号金属桶,我们都能在其中寻见克拉斯·欧登伯格的身影,即那种对波普文化的意象、标志和材料的强烈兴趣以及和现实生活一定程度上的脱离。但这并不说明这些作品缺乏独创性——它们确乎采用了非常当代的视角看问题,但与此同时也是对伪商业本质的无情嘲弄。

Li Ming, “40 Hours”, printers, matte photo paper, phot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2013
李明,《40小时》,打印机(爱普森1180C),亚光照片纸输出,照片装置,尺寸可变,2013
Entrance featuring Yu Honglei, “Life”, video, 5′, 2013, and Yu Honglei, “Soup”, sculpture, 45 x 45 x 60 cm (3 pieces), 2013
入口展:尉洪磊,《生活》,五分钟录像,2013, & 尉洪磊,《汤》,雕塑,45 x 45 x 60 cm(三件),2013

而关小的作品则直接借用了西方艺术史上的精品之作,其类音乐录像带《大卫》对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作品进行了反思。这件装置作品走的是寻常路——探讨了对艺术作品的盲目崇拜、对古典风格的过度美化以及名人效应等问题。关小在此过程中不仅不落窠臼,还推之更进一步。视频像是一部观察性纪录片和给孩子看的科教宣传品的怪诞结合品;随之播放的音乐几近祷文,不断重申雕塑和我们遥远的距离,以及大卫其实是一个能够自由进出我们视线的会思考的活物。大卫的影像是用手持摄像头拍摄(很可能是用手机),而且拍摄距离较远,“只能远观不可亵玩”。

这些作品对于创作媒介的选择立刻会让人联想起安德烈·马尔罗的“无墙的博物馆”以及随之引出的复制影像的实用性和易得性问题。不过艺术家探讨这些问题的腔调已经不仅仅是愤世嫉俗了——透过低像素的手机摄像头来拍摄如此高尚的艺术形象——这不仅暗示了当今纪录片技术的局限性,也质疑了在这个机械复制年代“光晕”的何去何从。由于相同的诉求太多,人们永远也无法真正走近一件艺术作品;而即使他们走得足够近,它的存在也已被过分抬高、进而升华。关小的作品或许并不精致,但它确实为一个原本可以很无聊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关乎直觉的有趣视角。

Guan Xiao, “David”, three-screen HD video installation, 2013
关小,《大卫》,三屏高清影片装置,2013
Guan Xiao, “David”, three-screen HD video installation, 2013
关小,《大卫》,三屏高清影片装置,2013

天线空间即将为之举办个展的艺术家韩冰,在中美两国都有过学习经验。当韩冰在纽约帕森设计学院攻读艺术硕士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是班级里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然而韩冰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式,而是选择进行实验并对之加以改造。她对于科技和数码世界在绘画表现方面的起到作用十分关注,而这种兴趣构成了她作品的一大特点。画廊墙上的介绍性文字提到了格哈德·里希特,两者间的对比也就应然而生。不过韩冰把焦点更多地放在计算机化的现实之中,这种现实的建立出自她对当代社会建构景观及其要素,如人造光线、封闭和幽闭恐惧症等的理解上。通过不断把玩作品的尺寸、构图和数字化网格,韩冰得以让这些主题在她的作品中呼之欲出。在电脑技术带来的抽象风格和风景画的浪漫主义之间,她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为表现主义注入数理逻辑的新鲜血液。

王子表示,尽量帮助新兴艺术家和感兴趣的收藏家建立联系,是天线空间运营的根基。而现在中国艺术馆的气候并不十分适合培养新人。因此王表示,画廊在这方面应该至少承担一部分责任。比如允许潜在买家 出部分资赞助展览,而画廊则以价格优惠作为回报。

当问及画廊今后的打算时,王表示有兴趣展出更多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当然也会兼顾国内艺术的发展。尽管成立不久,天线空间已有与世界广建对话的壮志——而只要开幕展上的作品能留得你驻足,这样的愿望便不会是徒然。不变的多样性,时而不时的幽默感,超现实主义和批判性的同存再加上那份骚动——这些作品实在不容错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