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 挽歌-纪念戴汉志

“挽歌-纪念戴汉志” 唐宋个展

博而励画廊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706后街一号) 2013年3月23日至4月20日

唐宋的“挽歌”是一个充满密度的展览——关于物质和非物质、以及投入和效应的密度。除了这些作品在情感和历史上意义重大(墙上第一幅作品便是唐宋在1989年从中国美术馆前拉走的照片),它们有形的特质也引人入胜。

粗略来讲,这里有两种作品。第一种用蓝色和黑色的颜料一层层地在画布上勾画,画布被颜料擦洗、留下伤痕般的纹理,使它有一种泼溅的、沥青般的质感。建筑图般的线条垂直、十字、或成对角线地迂回,仿佛从画布内部勾画出幻影般的形态。《遮羞布》(2012年)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例子:影影绰绰的金字塔形状从蓝色交叉阴影线中浮现,这些线条渐渐消退,创造出消失透视。地上摆着两个巨大的木质画轴,它们间将展开25米的巨幅画布。我们被告知,这是一件“动作绘画”,将极富仪式感地在展览结束时被完全展开。墙上挂着的是它的模型,黑色线条在短一些的画布上铺展开,地震波似地重复,像是制作某种量度或比例,让人联想到声音或是震动。第二种是有蓝色或橙色颜料点缀的白色作品,其中点缀的色彩像是被抹上、或被注射进了厚的竖条状白色颜料中,这都是在颜料未干时完成的,结果类似塑料皮肤上的划伤或擦伤。它们的抽象同时是复杂和内敛的,同那些黑色的画一样拥有虚幻的特质,只是它们在的被颜料抹白的画布上呈现,《桥10》里面做旧的部分就是个例子。

唐宋, “遮羞布”, 布面综合材料, 122 x 250 cm, 2012。

有一件作品令人意识到,它或许有肖像的意味——《桥1》。它是戴汉志的头;这位著名的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对唐宋这群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向戴汉志致敬的展览文本强调了“艺术必须‘真实’、直接”的原则,即艺术并非其本体以外的再现。展览开始的照片再次强调了那个时代的证词;照片记录了唐在“臭名昭著”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开幕当天因枪击他当时女友肖鲁的作品而被捕,虽然事实上“枪击事件”是肖鲁自己干的。戴汉志于2002年去世,本次展览向他致敬的挽歌。

这样的“托词”——五年多的工作,代表着唐宋对其精神导师和艺术养料的研究和反思——贯穿着展览,给作品以情感和怀旧的深度,否则,它作为画家视觉策略的抽象只能取悦眼睛。画布间重复的动作有一种力量,影射着永恒和超越,历经时间的不安的积累。令人不禁思考艺术家回望他的老师和那些思考美学问题的年月、回顾对他不可或缺的1989年时的心情。考虑到此,这件作品有视觉拟声的意味:人们可以将蚀刻的线条和内部结构想象成情感和专注的流露,直线从它们的密度中唤起顶峰同时也分散注意。人们可以感受到距离和历史在此的同时性——这个系列叫做“桥”,唐宋以此影射如何越过时间和知识的鸿沟。但至少,对观众来说,这样的意味不及形式酝酿的感受来得直接——在抽象的形式中,极简主义和重复线条的潜力一览无余。

唐宋, “桥1″, 布面综合材料, 120 x 90 cm,2012。
唐宋,”无题”,黑白照片,120 x 80 cm, 版本2/10, 3/10 , 198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