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格言
香格纳画廊(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2016年11月19日到2017年2月15日
在草场地,冬日里,甚少为游人打扰的画廊仿佛进入了冬眠的状态,残留着爬墙虎之根茎的香格纳画廊在此时显得格外寂静。推门而入,刘月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创作的系列作品《为极限值得唯一, 07》呈现出与室外温度相当的冷酷。这里存在着强烈的秩序感:墙上作品的大小相同,它们如同站岗的士兵,等距离排开且一对一站着;此外,这里也存在着强烈的仪式感:每件作品下方摆放着的梯形基座,如同纪念碑一样,是对其上方作品的补充说明。墙上的照片展示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而与之配对的基座之上则摆放着一张张“看上去”为墙上摄影之缩小版的图像。然而当视线停留几秒之后,会发觉,小图中的形体具有明显的透视,然后抬头再次打量大图,会发现当中的均是左右对称且无透视变化的“标准形体”。小图与大图之间的转换,并无借用任何图像编辑类软件,而是纯粹以摄影的方式实现的。首先,刘月会选择一件造型简单的日常之物,然后拍下并去除掉其本有的外貌特征,仅留下它的轮廓——生成了现场所见的小图。随后,刘月会对着小图进行二次拍摄,通过调整拍摄的角度来矫正小图中形体因透视而产生的一些变形。
形体是“标准的”,却又是失真的。刘月的作品中蕴含了种种的矛盾: 如原图后面的网格在被二次拍摄的时候具有了透视的变化,而其上方的形体却又与此相悖变得标准;二维图像与三维物体之间又在相互变换着。刘月给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东西,但又在种种细节之处揭露这一完美的假象。无论是之前创作的《认知研究》系列,抑或是《回声》系列,刘月都致力于清除物体轮廓之外的元素,似乎在凭借图像中唯一的形体,来激发观者的想象力。面对这些标准形,大概具有绘画经验的观者会想到学画时用以打基础的几何石膏,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蔡磊:景别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酒仙桥路798工厂2号入口)2016年12月10日到2017年2月28日
一块独自占据画廊一处空间的人行道路面,遭到了严重地拉伸。在此,变形的它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而却又在某刻,轻触到你对现实空间的感知,以至于让你感受到一丝微微的不平衡。相较于蔡磊之前以浮雕的形式提炼出空间负形的《模棱》(2015),此次展出的微型毛坯房缺少了迷惑双眼的诡计。观者可一眼看出房屋的内与外,进而在这些几厘米厚的水泥中感受空间内凹与外延的力度。
除这些水泥造的作品之外,蔡磊带来了一件与画廊的一侧展厅相融合的沉浸式作品《给我一个空-之间》。这里的地面被铺设了绿油油的草坪,在开幕之时还弥漫着湿漉漉的泥土味与青草味。蔡磊从多个方面影响观者对于空间的感知。如同阳光般刺眼的光芒从墙上的一扇窗户内射入,它似乎在提醒观者,其所处的地方是水泥钢筋搭建的室内;然而青草地的出现却让空间内外的划分变得模糊起来。并且,与北京枯枝黄叶的冬天相比,此处宛如初春的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让富有想象力的观者假想一次时空穿梭。除此之外,微微倾斜的墙壁打破了空间的平衡;而墙壁下方的镜面延伸了空间的边界。
李松松 北京之声:北海
佩斯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2016年12月10日到2017年2月11日
“Z”形的平台引导着观者进入展厅最深处,观看与展览同名的作品《北海》。李松松所画的图像均来自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既有将军骑老虎、士兵行进这类带有政治味道的,也有人群跳舞、群演待命这类富有娱乐性的。当然,若不曾见过,图像承载的信息则无用武之地。展览现场,油画颜料所散发出的浓烈气味,以及其堆积起来的厚度等容易让人从对图像的关注转向欣赏油画的厚重黏稠、画笔戳入颜料后留下的凹槽形状。这次,李松松更带来了他以射箭的方式将画笔射向铝板所创作的新作,当图像变得更加难以辨识的时候,凹陷的铝板、艺术家将画笔射向目标图像之轮廓线的准确程度,成为了有趣的看点。总之,对油画之表现形式的认知,在此次展览中得到进一步更新:颜料可以被造成波浪状,画框可以此起彼伏,而运笔可以用弓箭代之等等。这些花拳绣腿的功夫,或许是艺术家去图像化的方式之一。
杨沛铿:不暗的暗房
魔金石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2016年12月17日到2017年2月26日
参观展览前,需按下门铃,待工作人员开门、“陪看”。推门而入,不锈钢座椅、两盆绿色的植物以及排列成“L”形的储物柜,将画廊空间布置成了淋浴中心的更衣室。当私密的行为——更衣——在这一特殊的公共领域中实施时,对他人的观看变得不那么“恰当”。储物柜的外层被安装上了镜子,其存在将观者观看的视线从作品转向了往来其中的观众。从镜中间接地观察如同一种 “窥视”,这似乎契合了更衣之时打望他人的心理状态。杨沛铿通过作品再现了个人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并凭借有效的方式让观者参与其中,与其经历产生共鸣。又如,左转进入回廊,投射于墙壁上的一张照片呈现了一对正在亲热的男女,这是杨沛铿在巴西某场派对上拍摄的画面。伴随通道上暧昧的桃红色与夜市招牌惯用的翠绿色灯光,图像中的情色之味弥漫开来。面对此番场景,旁观者总会故作正经,避免被图像撩起。似乎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丝的幻想都将被贴上“低俗”的标签。这样的亲密行为不再愉快、温暖。杨沛铿在公共场所面对此种私密之事而产生的不适得到传递。再次左转,进入较大的展厅,粉红色的灯光唤起了我们心中的欲望。角落摆放的花瓶插着人造的白色玫瑰,它散发着不属于它的芳香之味;没有鱼的鱼缸却依旧运作,保持适当的水温与氧气。一切本不自然的东西,经人类生活结构的异化,逐渐变成了自然,如,我们会欣赏假花的美丽并赞美其永不枯萎的特质;我们会观赏鱼缸中的水底景观并在这样一种与外界隔离的区域中获得一丝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