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根茎网站(Rhizome. org,2015年7月8日),作为艺术家 档案访谈系列中的一篇。该系列访谈所邀请的艺术家均以利用或回应 网络艺术及数字技术为其创作重心。
苗颖是一名艺术家,出生于上海。 自 2007 年毕业以来,她基于中国 联网创作网络艺术作品,用她自己的 话说,是一位“居住在因特网,局 域网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网络艺术 家”。其创作形式包括GIF动画, APP应用,视频,数字印刷,手工 书与互动装置等。2014年,她的作 品被收录于NewHive,其后,题 为“吉福岛”的个展在上海视界艺 术中心举办。她还是上海新时线媒 体艺术中心“电子世界的民谣”系列 展的参展艺术家,其参展项目《手 拿菜刀砍网线》以 10 件网络作品呈 现于 2015 年第 56 届威尼斯双年展 的中国馆。
爱安啊:你的毕业作品也是你第一次在创作 中涉及互联网。当时你花了三个 月,将一本中文字典里的字词逐一 输入谷歌中国网站,并标记下那些 被屏蔽的字词,从而做成一本敏感 词词典,这本耗费大量劳力的实体 书 题 为《 盲点 》( 2007 )。 你 近 期 的 另 一 作 品 《 你 等 的 是 我 吗 ?》( 2014 )也包含了被屏蔽的内容。这件作品 由莱昂 · 里奇 1984 年的音乐录影带 《 Hello 》及 来 自《 局 域 网 情 诗 . gif 》 系列的三张 GIF 图片构成,截自被 屏蔽网站的图片显示着“该网页无 法显示”的字样,而图片上叠加着 以淘宝风格的 3D 动态字体所呈现的 中国网络情诗。把被屏蔽网页作为 创作素材缘自你的何种立场或者说 态度?你总会将被屏蔽的网页用作 引 子 , 以 引 出 其 他 元 素 ;“ 该 网 页 无 法显示”的字样成了一种熟悉的背 景反复出现。作品透露出一种轻松 玩笑的姿态,几乎变成了你所熟知 和习惯了的魔鬼。
苗颖:以前,审查在我看来更像一个敌 人,更多的意味着限制而非可能 性。2007年我做第一件作品《盲 点》的时候,中国还在流行博客。 即便blogger.com在中国被禁,国 内仍有不少不错的本土博客网站。 身为一名80后,我第一次通过博客 了解到许多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 博客对我起到了启蒙作用。这种启 蒙对于21岁在读大四的我来说,是 理想主义的,想担起更多的社会责 任。我也爱上网,因为博客、谷歌 与维基百科完全改变了我搜集信息 的方式。我小时候就从未真正相信 过教科书、报纸,就像我不信任我 的英语老师的口音一样。这种不信 任有时完全是刻薄和犬儒的,因为 觉得一切信息都有可能是被审查或 操控的。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同时 便开始了审查,但我知道如果能绕 过审查,我就可以略过“二手信 息”。我做的第一件与互联网有关 的作品将审查作为一种目标并试图 改变它。近年来,我对审查的理解 产生了改变,从原先的难过、愤怒 到最终接纳了它,这种感情变化就 像分手一样。审查就像是你无法摆 脱的糟糕恋人;甚至更遭,像斯德 哥尔摩综合征到了晚期,成为一种 对创伤的依赖。这种爱,就像在与 世隔绝的环境中,人质渐渐爱上了 设定规则的强势绑架犯一样。
当我从美国第一次回到中国的时 候,我发现所有人都开始用微博, 相当于国内的Twitter。起先我很抗 拒微博,因为它火起来的唯一原因 就是Twitter在国内被禁,且微博同意被政府收编。后来,我意识到拒 绝用微博是很傻很傲娇的做法,因 为微博的魅力恰在于它的自我审 查。从此,我就开始迷恋中国防火 墙内的互联网,并意识到它作为一 种素材是何等丰富与独特。在莱 昂·里奇的音乐录影带《Hello》 里,里奇爱上了一个盲人女孩,她 用双手感知他的长相,并创作了一 件肖像雕塑;这种双盲关系与我和 防火墙之间的浪漫关系很相似。
爱安啊:你的不少作品都用了不同的实体装 置。比如 2014 年你在上海视界艺术 中 心 的 个 展《 吉 福 岛 》中 , 作 品 《 景 观. gif 》( 2013 )由躺椅和印满网络 聊天表情的毛毯组成,固定在躺椅 上的数台触控屏播放着抖动的 GIF 图像,令人眼花缭乱;印有“赞” 字的电线与纸团散落一地。同一展 览中的另一件作品《 APP 催眠》 ( 2013–2014 )在一个金字塔形的 金属支架顶端固定了一台苹果手 机,金字塔底的地板上放着鲜草皮 和抱枕,观者可以爬进金字塔,躺 下观赏头顶的苹果手机屏幕;圆角 方形的应用图标投影在一旁的展墙 上,配乐是海浪声。这些装置围绕 着与手机的互动营造出微妙独特的 氛围,既荒谬又显露着直觉。可否 请你结合你的经历来谈谈这些装 置,你在创作它们的时候所想象的 感觉或者说心境是怎样的,观者又 有怎样的反馈?
苗颖:这些作品都源自我的日常生活。我想做大家熟悉的、日常的,但又充满仪式感的东西。大家无时无刻不看手机应用,但他们并不是真的 在“看”这些应用。我不知道人们 有否充分意识到科技是在如何改变 或控制我们的生活。这件作品探讨 的是科技与人类精神的交互。我假 设科技是冥想用的有着能量放大器 功能的金字塔的“第五元素”。观者坐进金字塔里,盯着墙上巨大 的、无功能性的渐变色应用图标 看,由此通过智能手机同宇宙建立 联系;智能手机通过金字塔放大了 宇宙之精华,并回溯到人们的身体 与灵魂之中。
《景观.gif》的灵感取 自淘宝的热销商品:iPad懒人支 架。抬头看的姿势在心理上暗示着 用户是在对某种崇高力量表示敬 仰。到底是你的iPad还是上帝在天 上看着你、照应着你?我想为那些 整日忙着看屏幕、参与此种日常仪式 的人盖条毛毯,别让他们着凉了。 我想做一条本土网络的毛毯。这条 “赞”字毯上印着的原创网络聊天 表情参考了中国新年春联的格式,表 情的文字却被改成“吃好”“发财” “有台iPhone6+”和“移民美国”。 人们在中国新年时互祝发财,并希 望在社交媒体上被很多人点赞。
爱安啊:你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中国互联网”审美并以此为媒介,譬如此次 在威尼斯展出的作品《健康的畏 惧 》( 2015 )中 就 用 了 哔 哩 哔 哩 网 站 的视频和成龙的洗发水广告片段。 在你的搜索结果与你的作品之间有 着怎样的区隔?你觉得你的作品是 中国网络的一部分吗,还是希望有 朝一日哔哩哔哩的用户也会看到你 的作品?
苗颖:我把这些称为“视频播放器作品”, 而非录像作品,我对录像没兴趣。 我作品里的录像都是媒体,它们都 是作品语境的一部分。你不是在看 一部录像,而是在看一部正在被观 看的录像。相较于录像,我更喜 欢“视频分享”。视频的广告与画 质取决于网速,看完视频后还可以 接着看YouTube推荐的其他视频, 所以用户总会看些别的片子。在《健 康的畏惧》中,背景图片来自谷歌 官方的YouTube频道中一部关于将 谷歌应用和谷歌Chrome笔记本带 到马来西亚课堂上的宣传片。在这 张录像截图中,两名穆斯林女孩捧 着Chrome笔记本席地而坐、相视 而笑。作品中的另一部视频同样来 自谷歌官方的YouTube频道,这次 是关于亚洲的另一个国家— 日 本:人们在谷歌logo字母间做着广 播体操。有趣的是,中国大陆既没 有谷歌也没有YouTube,但这似乎 并未阻止中国网民使用谷歌。一位 网友制作的用谷歌翻译来“朗读” 道出屌丝心声的网络神曲《我的滑 板鞋》。病毒式传播的成龙甩头 GIF 微信表情“Duang”源自一则成 龙出演的洗发水广告:他用描述弹 性的象声词“Duang”形容自己的 发质。这则广告在时隔11年后(恰逢 成龙儿子因吸毒被捕时)由网友配 合《我的滑板鞋》曲调改编,由此成 就了又一网络流行语“Duang”:被 用于嘲讽他人的不老实。这部视频 在哔哩哔哩网站首发并迅速疯传, 成龙甩头说“Duang”的表情也在 微信广泛流传。流行语GIF在微信 聊天中成了一道幽默的话题。如你 所言,如果有人对我的作品发弹幕 评论,那我会非常欢喜。那将成为 社交媒体时代的一件艺术作品。
《你嘴角三十度的微笑,百度搜索 不到》的背景是显示着“该网页无 法显示”的 Instagram 网站;图片 上 横 着 一 句 话 :“ 你 嘴 角 三 十 度 的 微 笑,百度搜索不到”。这句话取自 一位网友的在线签名,有着特定指 涉。可否请你介绍一下这幅 GIF 中 的元素,以及为何选择这句签名?
中文里的“百”是“hundred”的意思, “度”是“degrees”的意思。所以 这个词一语双关,英文里翻译为 “ hundred degrees”,同时也指中国 的搜索引擎“百度”。在2010年谷 歌离开中国后,百度成了中国大陆 的主要搜索引擎。或许数年后,中 国的年轻人会以为是谷歌抄袭了百 度。我在网上找到了这句诗:“你嘴角三十度的微笑,百度搜索不到。”我 臆想了这句诗背后的故事:一个伤 心欲绝的男孩正在Instagram上苦 苦寻找前女友的照片;但她那完美、迷人、独一无二的笑容再也 法找回,因为Instagram在中国被 屏蔽了。于是,他开始上百度搜索她的笑容,但什么都没找到。这一 系列作品的背后是大量对线上签名 的搜索、搜集和整理工作。我经常挑选那些最俗气到有创意的签名, 随后琢磨这句诗所对应的视觉感 觉,并找到一幅GIF来契合这句诗的意境,用3D动画字来呈现这句 诗。这些都是在我实际动手制作之 前就在脑子里想好的。在作品 中,“她”藏在浏览器的后面,于 是百度找不到她的笑容。另一要点在于,这些作品都是以GIF的形式出 现的。GIF 这种形式诞生于互联网。 一幅GIF由多张静帧图片组成、并 可以在浏览器中自动播放。直到最 近计算机系统才让GIF可以在浏览器 之外也能被打开播放。我觉得 用 GIF 来表现断网是很讽刺的,对 我来说,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悖论。
屏蔽、禁止部分网站是当局令人很 不愉快、极具操纵性的行为,而这在 中国由来已久。我觉得在中国互联网 防火墙外的人或许会视墙内为禁地, 对被线上禁足的用户而言是负面 的;他们无法像中国网民那样接触 或体验到所谓的“中国互联网”。 你的作品却带来了一种不同的观 感,一种谦逊的魅力与脱节的同 情;对我而言,你的作品辐射出了 一种对中国大陆在线文化与社群的 骄傲。在这种种局限之中,网民表 现出高度的灵活机动与警醒姿态, 或许比那些能自由上网的人更甚。
变化在中国往往发生得太快;这或 许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二十年 前,个人电脑远未普及。如今,中 国成了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最大市 场。就我所知,微信是最具娱乐性 的即时聊天工具,中国人用的微信 GIF表情常让人脑洞大开。我敬仰 互联网中无止境的集体幽默感,这 往往是中国人或缺的。但在互联网 上,中国人似乎开始表现出幽默感 与自嘲。互联网仍然是中国离自由 言论最近的地方。我刚到美国读书 的时候就被美国的言论自由震惊 了。除了上帝,连耶稣都在保佑美 国吗?这种自由几乎让我感到脸 红……就好像是误入裸体海滩一 样,穿衣服的比不穿衣服的更尴 尬。而时至今日,墙外人看防火墙 内的风景,或许就像穿正装礼服的 人去巴西嘉年华期待跳华尔兹舞一 样不合时宜。
从墙的一侧看中国互联网,或许会 觉得这是一片处处设防的荒地,然 而实际上,它在不断演化、发展, 其速度甚至比墙外更快。网络流行 语日新月异,地下文化是否依附于 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化与网络取 决于是否自我审查。如果你知道这 样东西肯定会被屏蔽,你可以绕过 它,用同音异形异义字代替,或索 性造新的字。这些都需要幽默感与 才智。你会惊讶于网友的创造力, 而他们的创造力,恰是由中国互联 网的限制所激发出来并奔放自由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