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大山子798艺术区)2015年11月15日-2016年1月2日
胡晓媛说,她倾向于自己造词,为的是尽可能准确地阐述其创作的理念。虽然新词所显现的“表层之意”脱离日常的认知体系,然而基于现有的素材所造的成品多少还是有迹可循。“蚁骨”集合了蚂蚁的细小与强大、躯壳的坚硬与局限、骨骼的纤细与坚韧等由此引申而来的,各种相互矛盾的概念。以简单的两字概括冗长的描述性话语,符合作品给人带来的简洁感。
展厅分成“明”与“暗”两部分。“明”厅的作品延续了2008年开始探索的“木”系列的基本结构,胡晓媛的创作从私密性的题材逐渐转向抽象化的概念,这使得依旧“细腻”的作品不再具有性别的倾向。绡上细如发丝的线条是胡晓媛依样复制的木纹,按照艺术家的说法,这是对佛教术语“空性”的视觉转译。在绡上以毛笔绘制木纹的过程,无疑是一项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儿,在摒除外在一切的干扰之后,顺着自然物象生长轨迹描画的过程如同一场遁入佛法最高境界的修行之旅。然而此类宗教上的内容似乎过于晦涩而不可使观者有所感召,至少不是立即的。看似稳固的结构因精确的数值计算而处于稳定的边缘;艺术家巧思设计的外衣制约了作品的“活动”;而此时的钢筋也因纤细的外观而暂时失去了刚硬的特性。稳固与动荡、开放与局限、坚韧与柔弱等概念得以同时存在。若明厅的作品是抽象化的,那么“暗”厅的则是更具体的表现。例如,五频录像作品《人体特征》将镜头对准了人的手部动作,有二人平举手臂,保持平衡以免钢针扎破气球;有三人伸出右手,有序地于各自的手腕处画圈,他们互相配合并制约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