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勒画廊(中国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04号),2016年9月3日到2016年10月16日
杨牧石在麦勒画廊北京举办的个展“无效生产”呈现了一系列新作。全然黑色的作品在这标准的白盒子内显得气场十足。然而这种视觉上的力量没能于观看的过程中长久存在,从单色的整体转向有所指涉的造型以及有所表达的内里,可视的冲击力在观者对细节的关注中逐渐消散。
《消磨》由上百件削磨过的,形状相异、或大或小的木料组成,是杨牧石耗时三年完成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保持着朝九晚五,枯燥乏味的工作状态。相较于建模、塑模、翻模这类可以假借他人完成的传统雕塑的制作过程,亲手切割、磨制材料的方式更能让人体味到身体与作品的关系。随之作品的形成,打磨产生的粉尘对身体的损耗也随之加重——长时间的作业过程宛如一种东方式的修炼之道。然而依据艺术家的表述,这样的创作是一种无效的生产,即,最终的成品无法使观者以日常的经验来辨识其型,也不具有实用的功能。这些带有锋利尖角的组件抗拒观者对其外形的解读,但却不似极少主义那样突显形式与色彩的物质性特征。在这件耗时数年完成的作品中,杨牧石似乎已把精神性的东西融入到了劳作之中,以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记录个人的变化。作品《割离》上的“碎片”是艺术家以电锯切割的薄木片构成,而它们的原型与中国的文化有所关联。在电锯之下进行精致细微的切割,无疑将自身放在了危险的境地。行为的危险系数与最终的效果不成比例。成形的图案是“中立”的,不美不丑,杨牧石以“无意义”的劳作过程消解了素材自身携带的文化信息。
在杨牧石的作品里,所用的材料似乎都在这日记式的劳作过程之中变得纯粹而不再有所指涉。《粘连》由“无用”的金属零件和木料构成。磨碎、粘合、喷漆,当实施了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之后,杨牧石呈现的仅仅是一种看上去与煤球毫无差别的物体。在这种不以取悦观众为目的形式背后,我们似乎感受到更多的是艺术家的创作逻辑。同样采用了非传统雕塑媒介的作品是《侵蚀》。它以一种视觉上坚实、沉重的感觉包裹着聚丙烯泡沫轻质、软糯的实体。七件三米高的方形泡沫经过腐蚀,呈现出凹凸不平的表面,在黑色喷漆的装饰下,打破了观者基于材料而产生的心理期待。虽然在《刨除-栋梁》中,一语双关的用法使得作品带有反讽的意味,然而杨牧石的作品更多地在述说其个人的生活方式或在记录其日复一日地劳作的状态,平淡自然、不浮夸,不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