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家访谈系列:叶凌瀚

艺术家叶凌瀚(28岁)曾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壁画与素描、并自此对录像和动画产生了浓厚兴趣。自2010年,其作品《最终试验飞行体》(2008)获得关注之后,已在香港、上海、北京和台北各地分别举办了展览。叶凌瀚现居北京、目前正在为明年的多频动画个展做准备。

艺术灵感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吧:一种是直接的,另一种是间接的。直接的灵感就是个体经验,这里面包含了主观阅读、观看、体验、记忆等一系列的个人行为。间接的一面是他人所传递给我的信息,有讨论、有娱乐,有破坏。我开始创作一般会设定一个大方向,但不会设定太多具体的细节,然后开始强迫自己去做第一个镜头,或者说第一张画。我要强调,这种开始是强迫性的。接下去就是一点点地堆砌它,让它慢慢成形。

叶凌瀚

录像吸引我的是,它是时间性艺术,我做动画,有一种自己在创造时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其他艺术方式无法带给我的。现在我思考动画如何去呈现图像的力量。在这种特殊的录像形式中,如何去平衡艺术自身变革的要素。例如图形、手工、材料、结构、节奏、美感、叙事等。

我会关注当代艺术的方向,包括身边的年轻艺术家朋友应该也是。但这可能不是一个关于责任的问题,这只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在我的作品中最坚持寻找事物的某种平衡,以及图像中美学的基本形态。

Ye Linghan, “Last Experimental Flying Object”, single channel video, HDV, 7’23″, 2008
叶凌瀚,《最终试验飞行体》,高清单频录像,黑白,7分23秒

因为我作品的叙事性并不是很强,观众很难从具有起伏的故事变化中得到快感,这种快感在我的作品中被剔除了。 在我最早的两个动画作品《膜世界》和《俄塞达斯》中,关于个体内心世界的解读。在那两个作品之后,我就再不做这一类型的作品了。 刚开始做动画的时候,我并不在乎这个问题(因为那时候的作品更多的是关于个人),但越到后面越觉得观众是作品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今年做的个展现场感比较强,观众作为一个阅读者和参与者进入了作品当中。

《最终试验飞行体》其实是我的一个《关于变换的生存空间》动画作品的一个分镜头。当我将整部动画做到2/3的时候,发现“空间穿梭着飞行体”这个镜头就够了,这时我就停止了这个动画的制作。所以最后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只有这个固定镜头。

我当前在筹备明年的个展,到时候会是一个多频动画录像装置,但现在还在制作方案的阶段。差不多就是在设计接下去一年的工作。

Ye Linghan, “It’s the Cola”, single channel video, HDV, 3’00″, 2013
叶凌瀚,《这是可乐》,高清单频影像,黑白,3分,2013
Ye Linghan, “Rotation and Chrysler” , single channel video, HDV, 13’32″, 2013
叶凌瀚,《旋转体和克莱斯勒》,高清单频影像,黑白,13分32秒,201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