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馆 (天津河西区平江道60号), 2015年4月26日-5月20日
继江城武汉之后,原弓的展览又来到了九河下梢天津卫。这次展览可以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要看得细致些,需要把每个地方都看到,把所有与展览有关的信息都搜集齐:展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场表演,另一部分是多屏装置影像。表演的部分名为《谐谑曲》,据称是根据德国剧作家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的戏剧《哈姆雷特机器》(Die Hamletmaschine)的一部分改编而来。其中的表演者大部分为盲人,他们被安排在展厅各处,此起彼伏地对着面前的麦克风高喊“我是哈姆雷特”。在展厅中间的临时舞台上,竖立着几块黑板,再现了约瑟夫•博伊斯的《黑板绘画》。铁皮桶做成的“炮”,会定时打出烟圈。除此之外,舞台上还堆放着拆毁的钢琴部件、摆放整齐的各种型号的螺丝、螺母,以及从天花板上垂下的数条红布。在红布的末端有一些木制活动装置发出哗啦啦的响声……(现场图片想必会带来更为直观的描述)。另一件作品由数屏巨大的投影构成,名为《诵咏》。大部分投影上都播放着那些盲人的面部表情,而且在每个荧幕的旁边都写有一个词,例如“我们”“自由”等。
但想要通过事无巨细的观看来理解什么,或构建出什么意义来,可能并不容易。至少,从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即使如此——一脸茫然者居多。这并不奇怪,因为在不加过度阐释的情况下很难看出展览上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有何关系:钢琴与哈姆雷特?钉子与黑板?
于是,不如采用化繁为简的第二种看法,最好是“不求甚解”地进行要素式观看——也许这样反而才能看得更明白:无论现场表演的,或另一个展厅里那些屏幕上播放的内容是什么,都可以看做一套符号。其中包括“剧场”、边缘人群(盲人)和传统符号(例如火药、织布机)。投影幕布上那些直白的词汇包含着强烈的企图,譬如,“自由”“无限”“时空”“真理”“不朽”“动荡”都流露出欲求粘连意识形态的希望。当然,展览里还有对文学和现代艺术经典案例的征引,例如试验戏剧,以及让人想起达达的破坏精神(或白南准的破坏行为)的钢琴碎片、博伊斯的黑板等等。其作品形式也同样丰富:有装置、行为、影像、现成品(found objects),他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那次喷烟飞行器的影像记录(《空香6000立方——大于6000立方》)也配上了“自由”的榜题循环播放着,以此将观者的思路和想象往既定的方向引导。这些丰富的要素加在一起,要表达的其实只有一个意思:一套完整而时尚的“当代艺术”齐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