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云 翻译/杨天歌
佛系青年:冷漠与共
艺术家:李爽,佩恩恩,尤瓦娜· 莱辛格,日本放送协会,山河跳!,王玉钰,杨圆圆
策展人:雅思敏· 凯斯肯特普,杨天歌
歌德学院(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October 13 to Nov 11, 2019
北京歌德学院灰盒子空间的“佛系青年:冷漠与共“,试图从“佛系青年”这一描述和反映当下青年人现状的词语入手来组织展览。作为盛行一时的亚文化现象,佛系青年指向一群并不按照地域和城市来划分的年轻人的普遍生存状态。一方面他们身处都市并对中国快速变化的一切有着深刻的体验,另方面寄生于网络沉沦于现实仿佛成为他们的缩影。
笔者认同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但并不认同自怨自艾,佛系青年在当代社会也多多少少带有积极的退守和消极的抵抗意味。显然,就展览而言,策展人也是将“佛系青年”这一现象作为叙述的起点和对现实的回应,并强调“冷漠”的态度。所以“佛系”串联和对应的并不完全是艺术家的作品或生活状态,而是他们对身处现实的思考。展览现场“灰盒子”本来狭小的空间被安排的如同一处噪杂的会客厅,也选取国内外媒体对于“佛系青年”褒贬不一地报道的文献供阅读。入口处循环播放着日本放送协会对“三和大神”无望而自在生活展开调查的纪录片 《混迹在人才市场的底层生活》。这部描述珠三角地区打工青年的纪录片与展览中的作品《疯狂女孩儿不哭泣》,同样指向一种身处都市却被阶层所限定的无力感。这两部影片中的主角都被现实中的一系列标准衡量和压制着,而冷漠似乎也成了一道防线和盔甲。
展览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手游、占卜、云记录/删除,分别对应艺术家佩恩恩的作品《天体系统》(2018),山河跳!的《深渊-2》(2019),以及李爽的《如果云知道》(2005-2018)。这几件作品涉及的媒介空间,认知方式和个人对待数据的态度,可以看作是针对佛系这一现实处境深挖和批判。佩恩恩的角度是试图揭示的是以网络游戏所建立起来的评价系统,如何掌控资本与人性的尺度,在类似网络田野的考察中去揭示其荒诞。山河跳!小组,借用和解构占卜这一民间信仰方式,重新编写历史和神话典故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卦签,回应当下女性在权利体系中微不足道和被压抑的位置。李爽的《如果云知道》放弃了数据意义上的身份和记忆,将数据库中的个人照片,交给观者处置,可删可留言;她把“云端”个人图像数据拱手相让的背后,仿佛是在试图检验虚拟网络中人性的失控。从以上三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停留于佛系现实的表象,而是试图去反思背后的价值体系与个体选择。
第二个维度,都市中失落的痕迹与情感生活是杨圆圆《中间地带》(2012)、王玉钰的《多重叙事》(2018)和尤瓦娜·莱辛格的《疯狂女孩不哭泣》(2018)这几件作品的索引。这三位艺术家从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记忆空间,个人的情感空间切入,他们都以冷峻而不失温度的眼光,将图像与叙事的关系重新组合。杨圆圆像游荡者一样迷恋于公园、广场、水族馆和购物中心等身边的别处;王玉钰将安东尼奥尼电影《蚀》中叙事抽离,以图像新的形式关系代替连续的叙事;尤瓦娜的电影带着调侃的态度记录着德国青年艺术家在另一个国度迷茫的生活状态。
其实不难理解,此次展览的意图是将东西方青年群体的现状放在“佛系”这一概念下去讨论。假如有一种东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话,基于互联网而兴起的世俗社会形态,在这一人口众多的地域最鲜活的表述方式之一,就是语言上旁逸斜出的创造。“佛系青年“这个词汇,就是在这一社会变动背景下诞生并被广泛使用。御宅族、杀马特、屌丝,类似这样的词汇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嵌入在社会结构的基本面,成为一种现象,一类人群,以及一种复杂情绪的表征。可能在一切网络热词迅速出现又凋零的当下,情绪上的感受也会狡黠的转向另一种语言上的表达。在历史的时空中这样的情绪常常出现,比如嬉皮士的抗议,竹林七贤的藐视,第欧根尼的疾世愤俗。只不过,除了同样微妙的情绪,我们很难体会到“佛系青年”的力量指向哪里,如果非要指出一个去向的话,只要存在被现实压抑的个体以及无所适从的表达,这种弱抵抗的方式就会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