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中来,到媒体中去

“反转基音”:百名艺术家的声音—“让转基因食品离我们远点”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邮编:100015) 2013年11月30日-12月06日

活动发起人:崔灿灿、彭禹、孙原、赵半狄

正当我们新闻艺术的时候,艺术也正在新闻着我们的生活。

就在最近,出现了一则新闻:“61名院士联名上书领导人要求推广转基因水稻”,虽然这条新闻立刻就被人指认成某个院士制造的“假新闻”。与之呼应的是网络作家方舟子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争论,以及后者的赴美实地调查转基因食品的计划,等等。就在这个时刻,“转基因”问题也正好加入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洪流,又被再度推上媒体曝光和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无论是否有意为之,这次艺术空间内举行的短期展览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首先,艺术家彭禹在自己的微博上(微博名:“彭禹自己”)发布了一项倡议,征集关于反转基因食品的艺术作品,于是也就有了这一百四十八位艺术工作者(实则并不限于艺术家)院士般“联名上书”式的参与。

活动发起人(左起):赵半狄、崔灿灿、彭禹、孙原,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11月30日
展览现场,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11月30日

与其说这是一个展览,不如说是一个活动或温和得不能再温和的对抗事件。这个事件的主体作品是一件录像《转基因赌局—-用生命下注》(由彭禹发起)。录像采用了现成的有关转基因食品调查的新闻纪录片为基础,但将其中的政客、社会人士、旁白的话音替换成了由参与者们配音的中国方言版,这样,“转基因”就变成了“转基音”。事实上,“替音转译”的手法对于当代艺术的观众而言其实并不陌生,例如艾未未的《腾飞不忘挡中央》、吴俊勇的《毛主席》和《打飞机》等都是如此,当然,此种诙谐的调侃也可以被看作是对作品身份的强调。投影布一侧的整面墙上贴着数十张多多少少与主题相关的海报宣传画。而另一侧则搭建了一个小舞台,开幕当天邀请了铁风筝乐队演奏了专为这次项目创作的歌曲《非转基因购物指南》,以及艺术组合“无人生还小组”带来的相声节目《两百个脑袋》。而这个小舞台的黑色背板上所印的词汇都是“转基因食品”能够引起的联想,例如DDT杀虫剂、肠炎、腹泻、激素紊乱等等。显然,组织者和参与者通过这个活动对于转基因问题表达了十分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但更清晰、更有用的是表明了与院士们所代表的“官方”相对立的“非官方”立场。

的确,不管本次活动的宣言“让转基因食品离我们远点”本身有多么天真和乐观,“转基因”也好,“转基音”也罢,艺术家们关注的似乎并非于此,而是要站在“我们”——一个媒体打造的“不道德多数”——的立场上。当代艺术更关心的是“事件效应”及其带来的媒体关注:整个活动从媒体(微博)发起,主题也是媒体中热议的内容,而当这个事件返回到媒体时,依然很有可能是类似“艺术家联名抗议转基因食品”的举动……无论转的是基因还是“基音”,实际上见证的都是艺术的媒体化。

这是一次以艺术之名开展的公益活动。类似欧美国家始于上个世纪末的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但在中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不再限于(食品)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峙,是说事儿的对象。而且这个话题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和我们目前正在呼吸的空气一样,并非某些人可以左右。毋宁说,类似的问题好像一根分界线,将持不同观点的两拨人进行了更加明确地划分,但其实,他们不赞成的东西却远非这条分界线。此时,艺术也趁机而入,继已经略嫌“过气”了的“人权问题”、“文化冲突”、“地缘政治”之后,对一部分当代艺术家而言,“转基因”不失为一次难得的良机宜遇,使他们有机会再表久违了的对抗之态。

“无人生还小组”说相声——《两百个脑袋》,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11月30日
展览现场,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11月30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