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畫廊(香港中環德輔道中33號6樓),4月24日——5月30日
即便“一次,又一次,再一次”仅仅是法国艺术家艾瑞克·柏达(Eric Baudart)在香港的首次个展,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依然能够通过此展管窥全豹——熟悉现代艺术史的观者会立即将柏达的作品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联系起来,但除此之外,正如其标题所暗示的,此次个展亦显示了艺术家近年来在艺术创作中孜孜以求的品质:即展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极易被忽视的重复性经验。
进入马凌画廊,观者的注意力会在第一时间被一组名为“Atmosphère”的装置作品所吸引——这个持续创作中的系列最为显著的构成部分是水族箱、油性液体及置入油中的寻常物件。在早前的“Atmosphère”中,柏达习惯于“留白”,为这些寻常物件提供疏朗的空间——正如展览中那两只被分别展示的扩音喇叭,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两只水族箱中的“囚徒”竟还能够发出持续而单调的警报声。另一方面,即使未必出自于艺术家本意,但对于不久前才经历过“占中的香港来说,扩音喇叭及其警报声依然于无形中被渲染了一重隐喻色彩。窗边另一件体量较大的“Atmosphère”则一反常态地被置入了十部旧式风扇,它们拥挤而静默,叶片在粘稠中缓慢地转动着,于液体表面漾出细微的波澜。
密集使用现成品、不断重复扩张以增加其体量的手法提示我们另一位法国艺术家费尔南德斯·阿曼(Fernandez Arman)在1970年代所热衷的“堆积艺术”,其同样搜集消费社会中被废弃的现成品,通过切割、打破与堆积,使它们摆脱原有的使用功能,从而得到“身份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柏达的创作与阿曼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譬如金光闪闪的“Concav”,乍一看颇似壁挂装饰,实则是由艺术家所搜集的数十张街边海报所叠加喷漆而成。伫立在画廊中央位置的“Cubikron 3.0”是由多个弹簧床垫交织构成的立方体,弯曲交错的线圈彼此勾联,营造出一种富于活力的、全新的视觉维度。
柏达现成品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无意强行介入以改写日常生活的惯性,相反地,日常生活的规律性、重复性恰恰是缔造另类美感的源泉,这解释了流动在“一次,又一次,再一次”中的时间性特征。“Paillasson”将两块使用已久的门垫装裱在金属框架中,使其看上去像是两件郑重为之的装饰品,唯有近距离观察才能发现那如同铁锈般的斑驳不过是被反复践踏、污染及风化后所留下的痕迹。与此类同的是“Papier Millimetre”所呈现出的抽象画效果,实际上是由艺术家在蓝白色调的建筑工程纸表面日复一日逐格刮蹭其纹理而得到的。
在2013年的巴黎个展“More”上,柏达曾展出一个因长期日光照射而褪色的洗衣粉空罐,而在本次个展中,他干脆通过装置“Solarium”将这一过程具象化——十几个洗衣粉空罐被整齐排列在日晒床上接受日光浴,似乎这些空罐具有生命力一般,更为展览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如果说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之革命性意义在于其将艺术从“光晕和神话的美学中解放出来”(本雅明·布洛赫语),那么在柏达这里,今日现成品艺术的价值则在于揭示寻常物件焕发新生的可能性,令观者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建构自身与周遭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