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林:空的城

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市高新区盛邦街,铁像寺水街南广场,610041),2014年9月20日–11月30日

和大多数艺术家不同,陈秋林似乎不大善于介绍自己的作品,而更善于用隐喻性的并置元素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过有两条线索却始终贯穿在她的这件七屏录像作品《空的城》中——地域的变迁与个体的游离。这部作品的拍摄地点是陈秋林幼年时经常玩耍的万县西山公园。抛开片中的那些能够产生政治性联想的元素——老式军装、国旗等,观者可以通过视频感受到深藏于艺术家潜意识中的那种隐隐的不确定和自我保护意识,甚至是对记忆的捍卫。这部录像采用的是片段式“构图”,其中作为演员的陈秋林并非任何叙述性情节的参与者,而是仿佛站在另外的时空维度上的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这里发生的一切——她采用间离的口吻讲述了一座自己曾经熟悉的城市。

万县,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得名,自古便是重要的长江港口,后来,由于三峡工程,万县市大半被淹,上级设立了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1997年),翌年更名万州区,自此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各种现代化的建筑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一切都造成了艺术家陈秋林的记忆断层。陈秋林在湖北宜昌出生,幼年便回到老家万县,在那里直到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万县的电影院工作。她录像作品中的镜头角度非常具有戏剧性,也许跟她的母亲曾在当地电影院工作有关,她小时候的很多时间都是在电影院中度过。

如果从集体的意义上来理解70年代中期出生的这一代人,变迁感是他们的重要心理特征。他们的耳边响起过集体主义的尾声,但更多地是对于80年代思想启蒙的懵懂体验。与“80后”相比,他们这一代人对于儿时形成的归属感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因此对归属感危机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的清晰,更加具有个人色彩。正如在七屏之一的《你确定它还在那里?》中一样,陈秋林对于旋转木马、公园广场舞的细节描绘,既极端的熟悉,又极端的疏远,以此,作为旁观者的陈秋林以一种“抚摸”的方式走过想象中童年的一草一木。她身上的制服来自于父辈的款式,手中的玩具枪既像是对童年嬉闹的回忆,又像是一个刻意与周遭的景物格格不入的道具,而她脸上的面膜也更加强调了自己局外人的身份。

从录像中我们可以感到,儿时成长的城市也必将和她所穿着的制服一同远去,淡出集体的记忆,只留下个人化的体验,依稀飘渺地存在于物是人非的江边公园。她展览上的几件半身雕塑也是如此,在崇高与虚空之间的徘徊:雕塑的图像内容是贺龙、彭德怀等开国元帅,但实际上雕塑的材料却是最不崇高的废纸浆。也许意识形态中人们早已习惯了的崇高感和个人的记忆、情感、甚至是略显琐碎的习惯(例如折纸)在陈秋林的作品中走到了一起。

怀乡情结最值得寻味的地方就在于:用记忆的标记物重新建构出来的记忆已然是另外一种创造,主体永远无法回到构建自己的原境之中,这也许就是陈秋林的间离话语的潜在含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怀乡并非单纯地指向过去,其中更包含着对于未来的感知与判断。录像中,诸如新的建筑、超市、大桥、广告模特等城市元素的出现是一种现状,也许,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迷茫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它们也走入了别人朦胧的记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