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勒画廊(中国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04号)2013年3月2日至4月28日
“方法”和“方法论”全然不同,前者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特定途径,而后者因为多了这个后缀,进入了哲学领域,意味着一些“基本原则”和不确定的结果。而且这个词也常常被用在艺术实践上。可以说,李钢目前的这次个展就是他个人的“方法论”,不同于以年轻作为价值之源的艺术主流。
但艺术家认为的“有价值的”艺术是什么?选取这些参展作品的原则又是什么?此次展览共有四件绘画和三件雕塑,都是去年创作完成的。这些绘画以粗麻绳编制成的厚重垫子为底,看起来有明显的凹凸起伏感。其中的一幅是单纯的白色,而另外的三幅则借用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作品图像,并将其放大,所以只能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才能知道画的是什么(《大胡子》、《脸》、《绿罐子》)。在作品《嵴》中,艺术家将骨头一样的鹅卵石用胶固定在墙上,形成一个有缺口的圆形。而《念珠》则是将南方的一颗古树上的分支节点打磨成大小不同的球体,并巧妙地摆放在地上。装置《鼠洞》是用木框组合起来的金字塔形装置,垒在画廊的一个墙角里。
这次展览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关于存在的裂痕。从作品的题目来看,木制的“念珠”比喻了生命的过程(它可以翻转,可以被不同的力推动,也可以依附于自身),而那件石头/骨头雕塑作品则暗示了自然物、历史和模式之间的关系。那些描绘在麻织物上的作品显然是在体现表面本身的特质,以及艺术图像的传播问题。此外,创作的物质材料也值得感受欣赏,和其他一些南方艺术家一样,李钢也令这些古树枝生发了新意。
同时,此次展出的这些作品并不像他的《展台》系列(2012)那样玄机——用钱反复在一个木制的台子表面涂擦;或者像《图像的构造》(2012)那样,将油画颜料从一幅画上洗去,再将洗下来的颜料碎片放在置于画前的亚克力盒子里。李钢先前作品里的“侧棱”,在这次的展览中似乎不再,而只是标榜在标题里。但对于艺术的欣赏总是徘徊于艺术家和观者的愿望之间,即实现了的和潜意识中的作品,这也许是一种通过矛盾的“方法论”来实现的品质。因此,观者依然会期待这些新作的效果,以及它们在李钢整个艺术中的位置。